地铁很年轻
文/李辉
“北京的地铁真年轻。”一天早晨在地铁里,李老三突然这么跟我说。
“其实已经不年轻了,北京*一条地铁线建成都50年了,都要赶上你那么老了。”
“我不是那个意思,我是说,坐地铁的好像都是年轻人。”
这句话李老三说得倒没错,此刻,如果想在地铁乘客里找到几位他的同龄人,还真是有点困难。
前几年有一条新闻说,南方有一座省会城市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地铁乘客年龄的调查,调查结果是,这个城市地铁乘客的平均年龄为34.4岁。
我觉得,北京,只会比那座城市更年轻。
每天早晨的上班高峰时段,这种感觉很明显。在任何一个地铁站,不用抬头看人,只要听到进站口、楼梯、站台、换乘通道里杂乱但铿锵的脚步声,就能知道,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世界。
这时的地铁车厢里,放眼望去(这需要你的身高足够高),20岁到35岁之间的年轻人,可能会占到全部乘客总数的90%;40岁,算得上是地铁里的高龄人群了;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,恐怕也就是百里挑一挑二。
“我终于明白为啥咱们村里都只剩下上岁数的人了。”李老三说,“这些年眼看着咱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个都离了家,也没多想他们都去哪了。现在可算感觉到了,年轻人都跑城里来了。”
我想对他说,连你李“老”三现在都跑北京来了,更何况村里的年轻人呢。
这些年来,我们村里除了我,还有立金、小锋、辰辰、二勇、大童、秀莲、艳杰等等三四十人,陆续离家离村来到了城市,都经常坐地铁。除了到北京的,还有到天津的,石家庄的,郑州的,青岛的,上海的,武汉的,杭州的,广州的,深圳的……
其实,很早之前我就发现一个现象:北京的地铁里,几乎都是40岁以下的人;而我们老家村子里,差不多只剩下40岁以上的人。地铁人群年龄的上限,正是仍然生活在村子里的人群的年龄下限。
我们离家时,都是不到20岁的年纪。
老家的村庄,能不因为我们的离开而变老吗?
城市,能不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变年轻吗?
老家村里的年轻人,都顺着村路走了出来,从此,那村路,成为一条越走越老的路。
李老三在老家的村路上已经来来回回走过了50多年,如果不是他这次临时来北京打工,他在老家每天走村路的日子不会中断。不过像李老三这个年龄的人,已经不会再在北京“谋发展”了,他注定只是这个城市的一个过客,过不了多久,他还得回到老家,继续在村子里的路上走下去。
老家的路虽然越修越好,却挡不住走在那路上的人越来越老。
从我们这一代人起,我们在村里的路上走了10多年以后,开始从这条路走出村子,走到另一些地方,远远近近的城市,学习,工作,成家,定居。从此,我们都说不准要多久才能回老家一次,多久才能再走一次我们的先辈世世代代都不曾走出的路。
没有了年轻人,没有了年轻人的孩子,走在村路上的人,相逢便是中年,更多的人,已经50岁,60岁,70岁……
任何一条人们走出来的路,和周围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,都是年轻的;可是,一旦走在路上的人老了,这条路也就老了。
村里的路老了,而城市里的地铁正年轻着,并将一直年轻。
我说北京的地铁年轻,首先是因为,不管是新线路还是老线路,地铁给人的感觉总能“与时俱进”。
我在北京多年间,作为一名普通乘客,亲眼看见亲身感受到了地铁列车车型车体的更新换代、车厢内乘车舒适度的提升、发车间隔的一再缩短、售票与检票方式的电子化升级、地铁隧道内网络信号的从无到有、地铁电视的开通、车站内装修装饰的美观美化、地铁广告形式与内容的精彩呈现和变换、保证乘客人身安全与列车运行安全的屏蔽门的安装……当然还有我作为非地铁员工、非地铁专业人士所不知道的其他方面——这些与时俱进的正向变化,让我这个“老”乘客真心觉得地铁并没有和我一起变老。
地铁的年轻,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的年轻。
一个乘客,如果坐地铁年头久了,已经不再年轻,他就很可能不必再坐地铁出行了。在北京打拼了那么多年,他应该有经济能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了,或者,他已经成为工作和职业上的“自由人”。
于是,某一天,在地铁的某一站,他下了车,走出站,回回头,挥挥手,跟地铁,跟那一段人生旅程道别。
上了岁数的人,这辈子都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,而且,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,他们大都认为自己走过的路已经够精彩,够骄傲,够值得回忆。地铁,或者村路,再新建,再延伸,都不会跨越他们这几十年的人生历程所抵达的眼界和筑起的心界。
可是,年轻人,他们的路才刚刚开始。
一个不再年轻的人刚刚告别的地铁出口,是另一个年轻人人生新旅途的入口。
城里的年轻人,需要离家出门去学习、上班、购物、约会、聚会、娱乐、旅行;从乡村来到城里的年轻人,先要为自己找到栖身之所,然后,开始像城里的年轻人那样生活。
地铁,可以方便地带着这些年轻人到达他们想要去的地方,做他们应该做和喜欢做的事。
地铁,是身处城市的年轻人开启人生之旅、感知现实世界、融入未来生活的重要方式。
地铁,是年轻人的海洋,也是年轻人的江湖。
全国治疗癫痫病疾病北京哪家医院冶癫痫好治疗癫痫病的办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