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校外课,势在必行
上校外课,势在必行
今年的三月八日,从市教委那里传来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好消息:“北京市每年投入两亿元,鼓励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、植物园、天文馆。”并且要求:“学生每年至少两次上校外课。”就是说,中小学生,每年定期走出校园,走进博物馆、植物园、天文馆这样的大课堂里上校外课。
消息传来,我发现在我身边的孩子们,满脸喜悦,拍手叫好。只是有些家长不甚理解,。他们认为:“孩子们不在学校好好上课,参观这个馆,那个园,能提高考试成绩吗?”
我能理解一些家长的疑虑,就是怕影响孩子们的正常学习。家长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,本也无可厚非,但是,如果把上校外课跟学习成绩对立起来,那就是就是看走眼了,没有理解培育人才那是百年树人的慢工细活,只凭着啃书本,扣分数,那可是欲速则不达,即使一两次考试成绩不错,离人才的标准还差得远呢?
中小学生每年两次以上的校外课,孩子不是到哪里玩玩乐乐,而是到那些大课堂里上课,那里多实物、图片、环境、气氛,孩子们看得真切,听得明白,记得牢固。也会激发他们的钻研科学的兴趣。校外课不仅是校内课堂的必要补充,而且是不可替代的。家长们应该理解市教委这一决策的初衷,政府鼓励让孩子们免费参观,不只是需要花钱,还要操心费力地安排布置。他们的一切努力,只有一个目的:育人成才。
校内校外,同是课堂,二者并行不悖,相得益彰。这就和农村种庄稼是一个理儿,要实现科学种田,只知道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“汗滴禾下土”,是绝对不敢糖的。农业的现代化,就必须讲技术,懂管理。不走出家门,到外面学一学,看一看,能行吗?中小学定期走出小课堂,走进大课堂,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开阔眼界,激发兴趣,发展特长,提升科学素养,而这些都是陈猜得要件,不从娃娃抓起,就有可能埋没人才,影响“教育兴国”的大计了。
“以宇宙为教室,奉自然作宗师”,这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。细细想来,觉得很有道理。宇宙、自然的千变万化和奇妙莫测是多么值得体味和探究呀?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:“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。”陶先生从正面强调学习要广泛,孔老夫子从反面讲:不可孤陋寡闻,两位教育家,说的是一个道理:只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只有眼界开阔,胸径关阔才能有所作为。号召学生走进博物馆,植物园,天文馆上校外课,就是为了达此目的。
博物馆里,那些琳琅满目的展品,蕴含了多少校园课堂上未能涉及的学识;植物园里的草木葱茏、奇花异卉,蝶舞蜂飞,会引起孩子们多少探寻的兴趣;天文馆里,日月星辰周而复始的奇妙变幻,会让孩子们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,会引起他们多少美妙的遐想!可见,让学生上校外课,是重要的,又是必要的。
有人对我说:“政府花钱,让孩子们走出校园,走进博物馆、植物园免费参观,其育人成才的殷切之情付诸实施,令人感奋,如果单单从考的分数看,一年至少两次的校外课,似乎看不出什么明显的长进,如果从育人长才的角度看,那是怎么估计其意义,也是不会过分的。
总之,让中小学生上校外课,一是直观,二是扩展,三是实践。犹如给莘莘学子们打开了一扇窗、一道门。让他们看到林林总总,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,由此可见,上校外课,有益无弊,时代召唤,大势所趋。近年来,不少学校都提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:“一切为了学生,为了学生一切”。在这句口号里,本来就应该包含着这八个字:上校外课,势在必行!
癫痫病什么原因引起的癫痫病常见的治疗方法颠痫病能治好吗